- · 《经济管理》投稿方式[05/28]
- · 《经济管理》征稿要求[05/28]
- · 《经济管理》刊物宗旨[05/28]
滦州皮影戏传承保护研究——民营班社经济管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皮影戏,也称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借助灯光照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利用自然界中“光”与“影”的投射原理,创造了这种融造
皮影戏,也称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借助灯光照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利用自然界中“光”与“影”的投射原理,创造了这种融造型艺术(如剪纸、雕刻)、传统表演艺术、戏剧、文学、音乐于一体的古老的民间剧种。明、清两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不但演出剧目丰富,而且表演艺术成熟,形成三个较为集中的地区:一是以陕西华阴、华县为代表的西北皮影,二是以临安“绘革社”为代表的南方皮影,三是以河北滦州为代表的北方皮影。 一、皮影戏的历史 皮影戏历史悠远,其起源有汉代说,也有唐代说。关于汉代起源的出处,《汉书》的《外戚转》记载说,汉武帝非常思念早逝的妃子李夫人,找来方士李少翁做法招魂,李用一张兽皮剪出李夫人生前的形象,放到烛光照射到帷幕前,在光影变幻间汉武帝看到帷幕上的影人仿佛是李夫人“复活”并来宫中与他相聚。虽是方士所为,但这种“设帐张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场面,显然已是“影戏”至滥觞。关于起源唐代的传说来自孙楷第的《傀儡戏考源》,说是因为佛教盛行,俗讲僧常用影人作为死者灵魂进行超度,于是产生了影戏。 元代,由于战争和东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皮影戏流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之后,又传到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早供人们欣赏的幕影艺术。人们称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为“中国影灯”,有法国人曾称它为“电影的前驱”。 明清时代,皮影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影人造型制作精美、影戏演技唱腔高超、流行地域广泛。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当时很多名门大户和乡绅旺族,都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还愿、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有时一处庙会同时出现几个皮影班,互相对擂,热闹非凡,由此可见其盛况。 新中国成立后,在苦难中挣扎的艺人们又开始重新活跃,灯光由多捻的煤油灯改成了荧光灯,设备也不断更新。从1955年起,不但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还多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加强与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劫难,然而因其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仍顽强生存了下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皮影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再度繁荣。 二、滦州皮影的制作与表演 滦州皮影的雕刻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和民俗研究的载体。皮影人的制作很久以前是用素纸打蜡,明末清初时才逐渐改用驴皮。其制作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几道工序: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施色罩油、连缀合成。在制作过程中要用圆刀、平刀、三角刀等多种刀具进行雕刻。皮影雕刻的要诀是:意在刀前,刀走中锋,垂直用刀。刀锋的起点叫“刀口”,“刀口”有齐、尖、圆、转、断五种。人物的五官造型用写意的手法,“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雕刻手法分阳刻、阴刻两种,工艺精细。在雕刻成形的人物和服饰上,涂抹黑、白、红、绿等纯色的透明颜料,就显得晶莹剔透,颇具美感了。影人分头茬(头部)和戳子(身子)两个部分,头茬和戳子采用刀入鞘的方法相连,再用丝线连缀四肢而成,表演时活动自如。人物道具、配景等饰件,都以不同的图案来对应,整体艺术效果显得华丽而不拖沓,简约而不单调,构成了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滦州皮影人表演用三根竹扦操纵,嵌在影人脖颈上的铁丝叫“主扦”。影人两只手上各缀着一棵,叫“手扦”。操纵方法是五指并拢握紧把牢,但舞动起来要轻巧灵活。俗谓之“千钧握力,动如鸿毛”,表现得十分灵活,精彩处会使观众眼花缭乱。皮影艺人表演时,在白色幕布后面,演唱艺人用婉转俏丽或浑厚粗犷的唱腔,伴随着剧中人物,同时配以伴奏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就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皮影戏艺术的表现功能。1963年唐山地区皮影戏剧团进京演出时还曾受到中央领导郭沫若同志这样的好评:“大钊故乡乐亭影,唱腔优美,词句丰富”。 传统影班多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总共七八个人,有“七忙八闲”之说。拉、打、拿被艺人们称为“前三坐儿”。近年来的影班人数略有增加,一般是增加一名艺人敲扬琴,以丰富乐队的伴奏。 三、滦州皮影艺术流派和班社的研究 实际上,“滦州影”、“乐亭影”、“唐山皮影”、“冀东皮影”本身就是冀东地区的皮影戏,只是由于时代不同,所属辖区名称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称谓。 (一)艺术流派 有人把唐山皮影戏按照主要风格特点分为“东路影”和“西路影”两大流派。划分以唐山为界,唐山以东包括乐亭、滦县、昌黎、卢龙、秦皇岛等地区的影戏称为东路影;唐山以西包括丰南、丰润、遵化、玉田、迁西等地的影戏称之为西路影。 东路影因处在“标准老呔”地域,语音多弯,特别富有音乐感,受到语调影响的唱腔特点是:旋律婉转、柔美多情、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腔调感人肺腑,数唱催人泪下,冀东民间有“柔派”之称。其代表艺人有王华 (1828-1911)、韩增 (1864-1929)、赵紫 兰(1873-1926)等。尤其是赵紫兰,非常聪颖,他是影戏界的全才艺术家,其唱腔委婉细腻,扮演人物活灵活现,操纵技艺纯熟,能够边耍边唱,而且他又是影戏的改革家,红遍冀东和东北三省等地。至今老艺人还流传说:有次赵紫兰登上山海关和朋友感慨道:“皮影界就一个半影匠”,意思是说自己占一个,其他人占半个,好不自信! 西路影,由于受当地人民性格豪爽、语言刚健的影响,形成与东路影不同的风格。其艺术特点是:唱腔高亢粗犷(俗称钻天入地),节奏简明轻快,民间有“快马擎刀”的说法,以演唱连台本戏著称。其主要的代表艺人有张茂兰(1897-1987)、苏旭(1899-1977)等。另外,苏勉、张凤阁、李盛等也对西路影做出了较大贡献。 当然,滦州影戏虽有东、西路之分,但在表演程式、板式、唱腔等方面却是基本相同的,以此东、西两派艺人也能同台演出,区别之处主要体现在念白、润腔、送辙、刚柔等方面。 民国时期,外国唱片公司如“百代”、“胜利”就录制出版了大量的影戏唱片,当时注明为“乐亭影”。近年来冀东地区的影戏更得到了重视,很多连本皮影戏、单出戏等得到了录制保护。例如2004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魏立群就组织录制了由著名皮影家丁振耀、周世银、赵文杰、刘树奇等共同演绎的20余部唐山皮影戏经典剧目,视频非常珍贵。 (二)班社经济分配情况 笔者采访了唐山有代表性的民营皮影班——玉田皮影班,此班是西路影典型的戏班,班主是戏班的核心,严格管理,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团结协作、职责明确的运行模式。该班演员也比较多,一般有9~10人。 老班主张月婷向笔者介绍了该班的历史,说在30年前此班社是玉田县皮影二社,班主为玉田著名皮影艺人刘万义和付良,自1984年以后,张月婷担任班主,其子魏德民配合。张班主是一位在艺能艺德方面都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她不仅是优秀的戏曲演员(主功小生),而且口才出众,擅长跟社会各色人等打交道。戏班到外地演出时,一般由班主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例如:联系演出事宜(唐山地区称为“写影”)、应付闲人骚扰等,她大都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顺利完成演出。自2005年以后,影班事物则完全交给其子魏德民处理。2009年,该戏班受邀前往北京圆明园西“龙在天”皮影城,在那里为北京的观众演出了9个多月,观众中不乏很多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和外国友人,艺人们精湛的表演让他们啧啧称奇。 1.不同阶段的戏金政策。笔者与该班的艺人们谈到唱戏的经济收入时,他们爱开的一句玩笑话是:我们这个只能算是讨饭的买卖。据他们回忆,在解放前因为生活贫困,唱一场戏的“戏金”往往是管吃一顿好饭、饱饭,或者给戏班每名成员发一件小礼品,例如五分钱一包的大针;上世纪50年代,每一场戏的戏金也不足10元;在60年代,因为大搞人民公社,戏金则成了挣“公分”;在“文革”期间,唱戏的内容是样板戏,是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因此戏金没了;在改革开放以后,文艺生活极度贫乏,请戏的人多了,老百姓的生活比原来富足了,戏金也水涨船高,每场戏由十几元涨到几十元不等;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戏金也逐渐上涨,每场戏的戏金从100~200元不等;直到2010年以后,才涨到1000多元。 2.分配方式。戏金一般是在影戏演出完毕后交付,由班主收取,并负责分配。按照班社的运行规矩,在总收入中扣除掉公共开支,其余收入一般份额分配。公共开支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伙食上。当然如果有成员在演出完全结束前中途退出,将可能要相应的减少酬劳。 采访中,魏班主也谈到了刚解放后演员和乐师收入分配有大小份,那些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名家会多得一定的报酬。改革开放以后,对演员待遇基本采取一视同仁的分配方式,戏金平均分配,避免了因分配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收支分配上:班主1.5份、拿线1份、下线1份,每位演唱者、伴奏者各1份,箱主占1.5份。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目前一个皮影艺人一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收入水平,只满足基本的家庭生活。 四、滦州皮影的保护与传承 采访中魏德民先生对目前影班发展和演出情况感到担忧,他谈到:“由于当前国家政策的变化,写戏难度加大,同时因为皮影艺人收入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艺人们不得不外出务工挣钱养家,戏班成员较难固定,如果有了台口,就得提前一个月左右给班社成员打招呼,否则就有可能凑不足班子。”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结合笔者对艺人的考察,倾听他们的见解,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政府的保护不能仅以“不让皮影消亡”为目的,而应该以“大力建设皮影”为目的。在文化上、经济政策上向皮影倾斜,加强皮影剧团等的建设,渲染皮影文化气氛,同时为皮影演出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比如在市区和各县为皮影演出搭设专门的舞台、配备灯光音响设备等。 2.政府应提高皮影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对皮影教育的投入,培养演出与创作人才。设立专项资金,对老艺人的特殊困难给予救助。“人在艺在,人亡艺亡”。据了解,国有剧团中皮影从业人员薪资水平较低,皮影培训体系极不完整,皮影传承人散落各地,技艺缺乏用武之地,而民间班社在培训方面更是力量薄弱。 3.滦州皮影制作精美,特色鲜明,因此大力倡导收藏与演出联姻,既可以激活皮影的表演功能,又可以使收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变收藏资源为经济资源。 4.政府在财力和政策上支持皮影戏新剧目的创新、改革,编写一批反映时代变化、贴近生活的新剧目。用皮影的形式拍摄电视连续剧,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喜爱我们的皮影文化,用新的剧目培养新一代的观众。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强调注重皮影戏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它提供一个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的立体空间。皮影戏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以及使它能够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只有以活态的形式楔入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间,才能具有持续稳固的生命力。所以笔者觉得,首先要加强对其传承人的保护。皮影的文化本体是演唱、伴奏、操纵、雕刻、思想内涵等,而这些重要的内容,为皮影的雕刻制作人与表演的艺人们所掌握着,若没有传承人坚持皮影戏表演的活态延续,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也就无从谈起。笔者相信,随着国家对皮影戏保护力度的加大,随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参与到它的传承和保护中来,滦州皮影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 网址: http://www.jjglqk.cn/qikandaodu/2021/0115/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