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管理》投稿方式[05/28]
- · 《经济管理》征稿要求[05/28]
- · 《经济管理》刊物宗旨[05/28]
地方院校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管理专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精细化、智能化和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管理专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精细化、智能化和技术性成为了当前主流趋势,这也必然要求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本文以地方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地方院校中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基于院校实际情况,提出科学构建地方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经济管理专业是各地方院校顺应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因此多数地方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存在专业开设起步较晚、专业门槛起点较低、专业建设基础较弱、专业指导观念陈旧等问题,这也使得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并不能够满足当今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1]。
1.1 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现实需求
多数地方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在开设之初,由于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评估和缺乏超前认识,其人才培养采用的是传统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一种“默认模式”,之后的改革也多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进行修修补补,少有大刀阔斧的推翻重建。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但是精细化、智能化和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的现代生产方式,要求经济管理人才不能只拥有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毋庸置疑,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不能割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1.2 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
1)教学理念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完成整个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室中讲授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种类似于“填鸭”的教学理念不可说不好,但是对于需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来说,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过于落后和古板。
2)课程体系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多采用与其他传统专业相似的设置思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一经制定,往往是指导完一届学生,更新速度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至少要落后四年时间,从而脱离市场的现实需求[2]。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多以西方相关理论为基础,而西方经济多以城市经济为研究对象,少有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因此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并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学方法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案为依据,围绕知识点辅以经典案例展开讲授。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过于单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
4)课程考核方式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当前,大多数的专业课程考核采用的是传统的试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例如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并不能够完全测量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像是在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
1.3 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投入不足
经济管理专业作为多数地方院校新开设的专业,其初期只具备基本的开设条件。学校在发展经济管理专业的同时,必须兼顾已有专业,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投入就显得捉襟见肘。建设发展投入不足,就会限制高水平师资的引入和实验设备的购置,而后两者的不足也制约着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1 理论性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规范化管理,需要配备本科以上的高端专业人才。围绕我国现有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发现,理论性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较多。开展理论性人才培养,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理论知识人才,通过各种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可以制定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妥善处理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更应该重视专业管理的理论性人才培养,不断探索理论与政策相互融合的理论研究。虽然理论性人才培养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仅仅依靠单纯理论研究是不完善的,探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实践应用型培养模式才会更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3-4]。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 网址: http://www.jjglqk.cn/qikandaodu/2020/1229/1190.html
上一篇:管理会计对医院经济管理的意义研究
下一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现状文献综述*